为可持续发展做好各方面准备
(本报讯)为了解决新时期发展的挑战,平阳已经和正在实施许多符合《平阳省2021-2030年规划和2050年愿景》的突破性解决方案。
平阳继续对现有产业进行现代化,注重发展高科技工业。图为:巴乌邦工业区。
仍存在诸多挑战
得益于“铺花席迎投资者”的政策,平阳已成为对国际投资者颇具吸引力的目的地,其中包括耐克、阿迪达斯、宝洁、联合利华等许多大型企业,为使平阳成为全国外资项目最多的地方之一做出贡献(截至2024年10月初外资项目数量为4345个,注册资本总额为418亿美元)。除了吸引外资以外,国内投资在项目数量和规模方面也不断增加。截至目前,省内有超过71500家国内投资企业,资本总额超过783万亿越盾,成为平阳省发展的重要贡献者。
外资和国内投资资金有助于推动平阳经济从1997年至今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平均达到10.86%/年。迄今为止,平阳经济已达486.4万亿越盾,为1997年的120多倍。此外,平阳已成为越南的工业首都之一。
然而,平阳的发展过程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第一个挑战是在交通领域。事实证明,平阳在南方地区的货物中转中起着重要作用。平阳的地理位置优越,靠近胡志明市,帮助平阳通过13号国道、美福-新万高速公路和许多路线轻松连接东南部和西原地区省份。然而,由于途经本省的运输车辆数量不断增加,省内美福-新万路、黄文句路富强桥段、13号国道等主要路线在高峰时段出现超负荷、交通拥堵。此外,平阳还面临中等收入陷阱。与此同时,人口机械增长也使本省面临着社会方面的许多挑战。
加快完善区域互联互通基础设施
平阳省正在大力加快胡志明市三环路、四环路、胡志明路途经本省路段,扩建13号国道等重点交通项目实施进度。此外,平阳刚刚开通并投入使用北新渊-富教-巴乌邦动力路、连接同奈省的白藤2大桥,以扩大发展空间并加强平阳与东南部地区的对接。2024-2030年期间,平阳将继续在主要交通路口实施许多立交桥和隧道项目,其中典型的是省预算资金总投资达10500亿越盾的福建隧道项目。这是 13 号国道、范玉石、黄文句、阮文节4 条主要路线的交叉口,有助于减少这些路线的交通负荷。
白藤 2 大桥刚刚竣工并投入使用,有助于加强平阳与东南部地区的连接。
在铁路系统方面,平阳省制定连接柬埔寨的宜安-巴乌邦-禄宁铁路、连接盖梅-氏威港的宜安-边和-头顿铁路、连接西部地区省份的(扩建)宜安-芹苴铁路规划。据规划,神浪 – 宜安火车站的面积将从60公顷扩大到200公顷;组织了国际联运班列,为企业的货物流通创造便利。特别是在城市铁路方面,平阳规划了连接胡志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槟城 – 仙溪 – 宜安 - 平阳新城 – 巴乌邦路线、沿 13 号国道路线将有助于加强区域互联互通。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9月底,平阳省开工建设投资额2.4万亿越盾的平阳新城A1环形交叉口综合区项目,其中包括连接胡志明市的地铁1号线的5800平方米车站,为企业和民众的运输和出行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同时有助于连接东南部地区各地之间的社会经济活动。
提高工业发展水平
确定工业继续成为主要增长动力,平阳省继续注重现有产业的现代化,提高配套产业的本地化率,发展高科技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平阳还注重发展生态工业和应用高科技工业。
为了具体化上述任务,平阳省已规划沿着区域互联互通的交通路线的约18000公顷的城市和服务用地如:胡志明市三环路和四环路,胡志明市-土龙木市-真城高速公路;结合建设面积约1800公顷的新一代工业带,以服务科技工业和新一代工业的发展;具体来说,这个地方形成来兴工业区、永立Riverside工业区、北新渊工业区。目前,平阳有2个概长工业区(刚刚开工建设)和越南-新加坡III工业园,面积1700公顷,服务于新一代产业、高科技产业、半导体芯片技术和电子电路产业。平阳省还准备了200公顷的土地基金,用于建立集中信息技术园区。
Becamex IDC总公司总经理范玉顺表示,概长工业区是新一代工业区,按照新型工业生态系统模式建设,以创新和科技为基础,结合区域互联互通交通基础设施、物流系统和高质量人力资源培训。工业区的医疗、教育服务,绿色基础设施齐全,为专家和劳动者创造最佳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计划与投资厅厅长范仲仁表示,本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优势,不断得到投资和完善并达到国际等级的工业区基础设施系统,省领导人的灵活、创造性领导和管控,便利的投资环境,《平阳省2021-2030年规划和2050年愿景》将为平阳在新时期强劲发展,继续吸引和迎接新一代投资浪潮创造新动力。
省委常委、省人民委员会常务副主席梅兴勇表示,平阳省的政策和管理系统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并需要解决以继续可持续发展。平阳需要解决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经济结构、环境保护和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等问题;同时,努力设定城市和工业发展的长远愿景,并弘扬当地文化和生态价值。本省将破解所有这些瓶颈通过努力落实好《平阳省2021-2030年规划和2050年愿景》。 |
(记者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