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ể từ ngày 1-7, TP.HCM (mới) chính thức đi vào hoạt động, vì vậy trang web tạm ngừng cập nhật thông tin để chờ hướng dẫn. Trong thời gian này mọi thông tin liên quan đến địa bàn Bình Dương (cũ) sẽ được cập nhật trên báo Sài Gòn Giải Phóng và các ấn phẩm, nền tảng liên quan. Trân trọng!

陈功旺古屋:留下独特的建筑艺术价值

2020 年 05 月 10 日星期日

平阳因其悠久的发展历史而闻名。土龙木—平阳区域的各间古屋仍然存在,一直保存到现在,是那一发展的部分证明。陈功旺古屋被列为国家级遗迹名单。拥有120多年的历史,这被视为平阳最古老的房屋。

平阳青年了解陈功旺古屋遗迹。

找回昔日的价值

如果有机会造访平阳,您应该参观这里的一些古屋以更加了解其文化、建筑艺术等方面的价值。提到平阳的古屋时,不能不提到陈功旺古屋。这是具有独特和稀有木制建筑风格的古老房屋之一,如今在土龙木—平阳之地上仍然得到保留相对完整。

该古屋坐落在土龙木市富强坊吴松周路21号。尽管没有先通知就来了,但是当我们来到这里时,我们受到屋主陈氏映雪女士的热情欢迎和介绍。她是陈功旺先生的女儿,继承并保留其祖先传流的房屋的第五代。据她介绍,这间房屋是由陈文龙先生于1889年至1892年建造的,随后由陈功平先生、陈功勤先生和陈功旺先生分别继承。到1986年,陈功旺将该房屋转交给他的女儿,即映雪女士接管。即使这样,但是屋里的大决定仍由她父亲决定。因此,当它于1993年被公认为国家级遗迹时,它仍然以陈功旺先生古屋遗迹(他于1999年去世)命名。

从大门口进去,总体来望着外边,该古屋看起来很古朴,屋顶上覆盖着阴阳瓷砖。吸引人们的有趣之处在于,当屋门打开时,任何人都必须钦佩并惊叹于屋里所保留的雕刻艺术和文化特色。

这所房子是按反转丁字型建造的(即下房位于上房的左边,而不是像往常一样位于上房的右边)。该房屋的所有结构都使用桃花心木、朴木等珍贵木材造成。特别是,整个房屋是由木系统组装和胶结在一起的,绝对不使用任何铁钉,但它仍然非常坚固。这也证明了昔日平阳地区工匠的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基于该房屋正保留的建筑艺术价值,1993年陈功旺古屋被列入国家级建筑艺术—历史遗迹。

古老建筑艺术的价值

进入房屋时,我们可以看到屋里所有家具的装饰和摆放方式带有越南人家庭的传统风格。柱子、屋檐、桌子、柜子、神柜、门框、屏风、对联、四屏画儿等雕刻精 致,朱漆贴金,镶嵌贝壳使古屋既壮丽又庄严。

据研究过陈功旺古屋的人说,为了创造这些独特的建筑艺术价值,中部地区的工匠和平阳的工匠已结合在一起。到19世纪末,平阳的木匠业蓬勃发展。当时,中部的许多工匠来到这个“良地鸟栖”地区立业。他们与本地工匠结合起来,建造了具有很高美术价值的木结构房屋,包括陈功旺古屋在内。

陈功旺古屋里的一角。

陈功旺古屋包括上房和下房。上房设有五间和两厢,分成供奉区、接客区、卧室和储藏室等许多不同的部分。供奉区放在中间,有三间,按照这个原则排列:左间是祭屋主父母,右间是祭祖父母,中间是祭祖先。两侧的两间是卧室,供奉区后面是一排储藏室。

接客区从第二柱行到第四柱行。其中间的两间摆一张大圆桌用于接待客人,桌面用大理石做成,桌子上摆一个八宝架(八种古代兵器),桌子周围放着精致雕刻和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椅子。圆桌的两侧是矩形桌,其椅子与圆桌的椅子相同。两个外边的空间放置两个芒果核型桌子,其椅子有现代风格。这里的所有桌椅都用珍贵 木材制作。

该房屋的内部走廊绕过供奉间。该走廊由一侧是分隔供奉间的木制隔板,另一侧是外面围墙限制。该条走廊连接客厅和后室,不要穿过供奉间。

除了上房以外,在遗迹范围内还有下房。这是屋主家人进行日常活动的地方。下房也采取顺化木结构风格,但比上房简单。下房有两间:第一间是日常活动的地方,最后一间是孩子们的卧室。后面是厨房。下房的前面是车库。

研究家认为,除了雕刻、建筑的价值以外,陈功旺古屋还是留存古人的许多文化价值的地方。在该房屋内还悬挂一些有文化价值的汉字对联,表明古人的生活观念如:“处世勿骄人,修身宜切己”(意思是在交际中不要对人自大,在自我修养中必须对自己严格)或“孝弟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意思是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德品质在家庭里世世代代传下去;文化知识在家族里世世代代传承)。

本着近130年的存在,陈功旺古屋是当今平阳省具有大建筑艺术价值的遗迹之一。被列入国家级遗迹名单之后,陈功旺古屋受到国家于2005年支出经费大修。每年,文化部门都对该遗迹定期处理白蚁。为了服务人们的参观需求,该遗迹经常开门迎接游客。

映雪女士表示,虽然前来参观的游客人数自发、零散,但是每年她也迎接许多人前来参观、了解、研究;其中,许多青年团员、大学生、研究者、民众想了解古屋的建筑方式,外国人前来了解建筑艺术。

(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