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人类在大约一万年前开始驯化水稻时,就选择出了一个与高产有关的重要基因,尽管他们对现代遗传学一无所知。
这个基因叫做半矮秆基因1,它使水稻长得较矮,从而能结出更多谷粒,并且抗倒伏的能力更强。围绕这个基因进行的水稻矮化育种,是20世纪中期全球第一次绿色革命的关键内容。
科学家此前已经发现,半矮秆基因1制造的酶影响着水稻茎叶的生长。日本名古屋大学的植物遗传学家松冈信领导的研究小组报告说,他们通过实验观察半矮秆基因1的各种突变版本制造酶的能力,发现其中一个古老的突变与水稻的矮秆特性密切相关。
分 析显示,这个突变在粳稻中常见,在籼稻不同品种中的分布则没有那么广。而在水稻的祖先——普通野生稻中,不存在这个突变。这意味着,这个突变可能是在水稻 驯化的过程中被选择出来的,起初只存在于粳稻中,后来通过杂交进入了籼稻。相关论文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植物考古学家多里安·富勒说,这一发现与中国华北等地的早期稻作考古记录相符。他认为,野生水稻生长在深水中,稻秆较高是有利的,而古代人类在浅水中种植水稻,可能无意中选择了稻秆更矮的品种。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植物遗传学家苏珊·麦库奇则提出,由于矮秆品种产量更高、抗倒伏性能更好,古人可能有意选择矮秆特性,从而选择出了半矮秆基因1的这个突变。
《来源:新华网》